0%

5.4_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硬布线控制器

硬布线控制器单元图

根据指令操作码当前的机器周期节拍信号机器状态条件即可确定当前节拍下应发出什么微命令

硬布线控制器

  • 通过判断取值周期、节拍数和具体指令操作码,写出逻辑表达式
  • 将逻辑表达式以电路实现

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

分析每个阶段的微操作序列

  • 会用到哪些指令
  • 在什么阶段用到
  • 在什么条件下用到

选择CPU控制方式

  • 定长周期 & 不定长周期
  • 每个机器周期几个节拍

安排微操作时序

  • 哪些微操作在前,那些在后
  • 每个节拍内安排多少指令

电路设计

  1. 列出操作时间表
  2. 写出微操作命令的最简表达式
  3. 画出逻辑图

排微操作时序的原则

  • 微操作的先后顺序不得随意更改
    • 先分析指令的依赖顺序
  • 被控对象不同的微操作尽量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
  • 占用时间较短的微操作尽量安排在一个节拍内完成,并允许有先后顺序
    • 同样在CPU内部的寄存器之间的数据流可以安排在一个周期内
    • 主存和内部寄存器之间的数据操作不能在一个节拍内

硬布线控制器的特点

  • 一般用于RISC (精简指令集系统)
  • 扩充指令较困难
  • 执行速度很快,微操作控制信号由组合逻辑电路即时产生

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思路

  1. 若干微命令编制成一条微指令,控制实现一步操作;
  2. 若干微指令组成一段微程序,解释执行一条机器指令;
  3. 采用存储程序思想,出厂前将所有指令的微程序存入控制器存储器

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微指令执行原理

  • 控制存储器CM:存放微程序,由ROM构成
    • 容量为:微指令数量×微指令字长微指令数量×微指令字长
  • CMAR(μPC):微地址寄存器,相当于PC和MAR的作用
  • 地址译码:处理微地址,转化为CM控制信号
  • CMDR(μIR):存储从CM中取出的微指令,位数与微指令字长相等
  • 微地址形成部件:通过IR中指定的操作码确定该指令对应的微指令序列的首微地址
  • 顺序逻辑:控制微指令的执行顺序
    • 可以通过机器指令的寻址特征判断寻址方式,决定是否要跳过间址周期
  • 一个微程序理论上包括寻址周期微程序、间址周期微程序、执行周期微程序和中断周期微程序四个微程序段
  • 取值周期、间址周期和中断周期的微程序通常是共用的
  • 若有n条指令,则最少有n+1条微程序段(可能会没有间址周期和中断周期)

微指令工作过程

取机器指令

转微程序入口

执行首条微指令

取后续微指令

继续执行直到返回

微指令的格式

水平型微指令

一条微指令能定义多个可并行的微命令。

水平型微指令
  • 优点
    • 微程序短
    • 执行速度快
  • 缺点
    • 微指令长
    • 编写麻烦

垂直型微指令

一条微指令只能定义一个微命令,由微操作码字段规定具体功能

垂直型微指令
  • 优点
    • 微指令短
    • 简单规整,便于编写
  • 缺点
    • 微程序长
    • 执行速度慢,工作效率低

混合型微指令

在垂直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不太复杂的并行操作。

  • 微指令较短,仍便于编写
  • 微程序也不长,执行速度加快

微指令的编码方式

讨论水平型微指令中操作控制部分如何编码表示微指令

直接编码

  • 在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中,每一位代表一个微操作命令。
  • 某位为“1”表示该控制信号有效
直接编码
  • 优点
    • 简单直观
    • 执行速度快
    • 操作并行性好
  • 缺点
    • 微指令字长过长,导致CM容量需求极大S

字段直接编码方式

  • 将微指令的控制字段分成若干“段” ,每段经译码后发出控制信号
  • 分段原则
    • 互斥性微命令分在同一段内相容性微命令分在不同段内
    • 每个小段中包含的信息位不能太多,否则将增加译码线路的复杂性和译码时间
    • 一般每个小段还要留出一个状态,表示本字段不发出任何微命令
      • 当某字段的长度为3位时,最多只能表示7个互斥的微命令,通常用000表示不操作

互斥性微命令:不允许并行完成的微命令

相容性微命令:允许并行完成的微命令

字段直接编码方式

例:某计算机的控制器采用微程序控制方式,微指令中的操作控制字段采用字段直接编码法。共有33个微命令,构成5个互斥类,分别包含7、3、12、5和6个微命令,则操作控制字段至少有多少位?

  • 第一个互斥类:7+1=8≤237+1=8≤23
  • 第二个互斥类:3+1=4≤223+1=4≤22
  • 第三个互斥类:12+1=13≤2412+1=13≤24
  • 第四个互斥类:5+1=6≤235+1=6≤23
  • 第五个互斥类:6+1=7≤236+1=7≤23
  • 总字段数:3+2+4+3+3=15 位

优点 - 可以缩短指令字长

缺点 - 要通过译码电路后再发出微命令,因此比直接编码方式慢

字段间接编码

一个字段的某些微命令需由另一个字段中的某些微命令来解释,由于不是靠子段直接译码发出的微命令,故称为字段间接编码,又称隐式编码。

  • 进一步缩短指令字长
  • 执行更慢

微指令的地址形成方式

  • 通过微指令的下地址字段指出
  • 依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形成
    • 机器指令放入IR
    • 微地址形成部件通过机器指令的操作码部分形成微指令的地址
  • 增量计数器法:(CMAR)+1 → CMAR,类似PC
  • 分支转移
    • 转移方式:指明判别条件
    • 转移地址:指明转移成功后的去向
分支转移
  • 通过测试网络
  • 由硬件产生微程序入口地址
    • 取值周期的第一条微指令的地址由硬件自动给出

微程序控制单元的设计

设计步骤

  1. 分析每个阶段的微操作序列

  2. 写出对应机器指令的微操作命令及节拍安排

    • 写出每个周期所需要的微操作(与硬布线相同)
    • 添加微程序控制器特有的微操作
      • 取值周期
        • 每条微指令执行结束之后:Ad(CMDR)→CMAR,指明下地址
        • 最后一条执行结束后:OP(IR)→微地址形成部件→CMAR,确定执行周期的微程序首地址
      • 执行周期
        • 指明下地址:Ad(CMDR)→CMAR

    确定微指令格式

    • 根据操作码的编码方式确定操作控制字段的位数
    • 根据CM中的微指令总数确定顺序控制字段的位数
    • 根据操作控制字段和顺序控制字段的长度确定微指令字长
  3. 编写微指令码点

微程序设计分类

  • 静态微程序设计:
    • 微程序无需改变
    • 采用ROM
  • 动态威程序设计
    • 通过改变微指令和微程序改变机器指令
    • 有利于仿真
    • 采用EPROM

毫微程序设计:用毫微程序解释微程序(更进一步)

微程序控制器的特点

  • 执行速度慢
  • 较规整,易于扩充修改
  • 适用于CISC(复杂指令集系统)